与时偕行——中国式现代美术新叙事,专访:艺术家、策展人方小龙

与时偕行——中国式现代美术新叙事

方小龙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方小龙 (Dr. Paul X.L. FANG) ,旅英/旅美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学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

曾留学并旅居英国与美国,博士毕业于英国东伦敦大学,并取得艺术学博士学位(DFA);硕士毕业于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肯德艺术与设计学院,并取得版画艺术硕士学位(MFA)。

他的艺术实践,不断探索于当代艺术、版画、多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策展实践、艺术教学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版画融入当代艺术与跨学科创作实践,并以版画创作的方式跟其他领域发生交流与跨界合作。他的艺术作品多次被中外媒体宣传报道,并被美术馆与私人收藏;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国立台湾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英国皇家军械库、美国芝加哥海军码头、中国版画博物馆、嘉德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全球艺术机构展出。

他的跨界合作,包括NIO蔚来汽车、NIKE、阿里巴巴集团、万科集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家居设计周等。

除此之外,方小龙博士兼有独立策展人身份。自2011年以来,他从事大量展览策划工作,策划了众多当代艺术项目与学术活动。他以多元、跨文化的身份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策划了多场具有影响力的展览:《2022上生·新所城市插画艺术季》、《同行:版画·走进邬达克&孙科别墅》、《多面镜——2021国际版画展》、《应霁顽石说》、《圆·行国际插画季》、《来自西方向东方的问候》等多场国际艺术展览;并于2016年参与策展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首次超大规模的线下活动《2016淘宝造物节》。

Q1:作为一个跨界艺术家和策展人,您如何将自己多元的身份融入到您的艺术创作和策展工作中?您觉得这种跨界的方式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交流有何影响?

A1:作为一位跨界艺术家和策展人,我认为多元身份对我的艺术创作和策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的不同身份使我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世界、观察艺术,融合艺术不同领域中的灵感和思想,创造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艺术作品。

在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中,我尝试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张力的作品。通过结合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我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界限,如我在2017年定居英国伦敦后,从2018年开始持续至今创作的MIND THE GAP (作品中文名:《请小心缝隙》),就是结合了声音艺术、视觉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并于2020年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所呈现的作品,希望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

方小龙,MIND THE GAP《请小心缝隙》,声音+影像装置艺术作品,尺寸可变,2018~2020

这种跨界的创作方式使我的作品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引不同背景和兴趣的观众,促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在我的策展艺术项目中,我也始终致力于将自己多元的身份融入创作和策展工作中,以打破常规的展览形式,引领观众体验全新的艺术空间。自2016年起,我便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展开跨界合作,将展览场地延伸至传统的画廊、美术馆之外,包括歌剧院、音乐厅,甚至是村庄。这一创新举措颠覆了传统展览场地的概念,为艺术与音乐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2016年,我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合作,共同打造了名为“打通听觉与视觉”的跨界艺术展览。而后,我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策展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国际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跨界艺术展览《陈其钢与蝶恋花》。该展览以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蝶恋花》为创作灵感,陈其钢创作了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我以此为引,从中国古代诗词到陈其钢的现代音乐作品,《蝶恋花》的跨界主题贯穿整个策展,将文字、诗歌和音乐融合于一体,呈现了一场富有文学、音乐元素的跨界展览。

方小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国际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策展的跨界艺术展览《陈其钢与蝶恋花》展览海报

展览地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展览时间:2016年3月19日~2016年4月10日

此外,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与版画艺术家,我长期与国际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谭盾先生合作。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探索了视觉艺术与音乐之间的跨界融合。特别是在2023年,我为谭盾先生在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村的一座千年宋代古祠堂改造成了“女书音乐馆”。在这个项目中,我运用视觉艺术、影像艺术、版画艺术以及多媒体交互艺术等多种媒介,重新演绎了中国非物质遗产“女书”。同时,我策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音乐大地艺术节,将音乐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呈现了来自中国不同村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视觉大地艺术节。

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村

方小龙策展的《女书音乐馆》开馆展,展览海报

展览地点: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村,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8日~至今

《女书》音乐馆开馆展,展览现场,

2023年9月

方小龙策展的《2023江永女书国际音乐周暨农民装置大地艺术展》,展览海报

展览地点: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村,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8日~至今

《2023江永女书国际音乐周暨农民装置大地艺术展》展览现场,2023年9月

因此,在我的策展工作中,我的多元身份也使我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我尝试打破传统的展览界限,创造出融合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的展览空间。这种跨界的策展方式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促进了不同领域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这种跨界的策展方式不仅丰富了艺术展览的形式,更拓展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和体验。通过将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不同领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我致力于打破艺术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这种跨界的方式不仅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深入。

Q2:您在艺术创作中常常探讨人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您认为艺术如何能够诉说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A2:我的对人与城市之间社会关系的探讨源于生活在上海时,我所居住在上海老弄堂对上海城市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互动以及身份认同的思考。

上海老弄堂生活场景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空间,人们在这里相互交织、碰撞、共生。城市不仅是物质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体现。我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我相信城市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场域,通过艺术表达我对城市中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动态的思考。

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我选择探讨人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一主题,是因为我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始于2013年,并持续至今。通过一系列项目,如《迁·动》和《中国式晾晒》系列作品,我试图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全球范围内随着城市建设而逐渐消失的城市元素——电线。作为一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身份艺术家,我将城市的“电线”视为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这些电线不仅是当今社会的存在物,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运用精准的创作技巧勾勒出天空中纠缠的电线,打破传统构图方式,使观者在视觉上感受到城市中的复杂和纷繁。

方小龙,《中国式晾晒》系列作品——《市井生活》,

版画(铜版画),31cm×50cm,2012

方小龙,《中国式晾晒》系列作品——《中国式晾晒·NO.2》,

版画(绝版套色木刻),60cm×90cm,2013

上海作为一座时尚、繁荣、文化和金融的大都市,其发展是建立在改造昔日上海的旧平方、石库门等老式建筑基础之上的。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些历史性建筑和城市元素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我试图通过将这些复杂的城市电线与上海当今城市的繁华形成对比,引起人们对城市建设发展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关注。我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承载着城市的根与魂,它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记录和关注。

方小龙,《迁·动·NO.2-2013》,

版画(黑白木刻),60cm×244cm,2013

方小龙,《缠绕》,

版画(绝版套色木刻),60cm×90cm,2011

在我的对城市研究一系列的作品中,通过具象与抽象的转换和缠绕,我试图呈现出城市发展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艺术作为一种语言,能够诉说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的思考和关注。通过艺术的表达,我希望能够引发观者对城市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从而促进社会对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持续关注。艺术也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有着独特的力量可以触及人们的情感、思考和共鸣。通过艺术作品,我也试图传达城市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分离、归属感和异化等主题。我关注城市中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艺术的语言诉说,旨在引发观众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艺术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的表达力,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作品传递观点、激发思考、唤起共鸣。通过艺术作品,我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引起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讨论。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能够超越文字的限制,以更为直观和感性的方式呈现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反思意识。

Q3:在您的策展工作中,您试图打破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身份界限,将策展过程看作是一件大型观念与装置作品。您能分享一下您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吗?您觉得这种新的策展方式如何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A3:在我的策展工作中,我始终认为策展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设计,更是一种与观众互动、传达概念和引发思考的过程。通过将策展过程纳入艺术创作的范畴,我追求在展览中创造出一种整体性、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在我的最新策展项目中,我于2024年3月26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了《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将“版画艺术”与“丝绸之路”作为策展核心。这场展览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国家级美术馆的重要学术展览品牌“海上观潮”系列展览之一,在版画展览史上首次以“丝绸之路”为策展主题,对版画的传播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回顾。

《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展览场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前身为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方小龙策展的《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展览海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4年3月26日~2024年5月20日

《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展览现场,2024年3月

我积极打破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身份界限,将策展过程视为一件大型观念与装置作品。与此前简单选择作品展示不同,我与艺术家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共同探讨展览的主题和概念,使艺术家能够深入参与整个策展过程,而不仅仅是“交付”作品。通过共同思考展览的情感氛围、观众的互动方式以及展览空间的设计,我们使策展过程成为一场真正的艺术实践。

本次最新的策展项目《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大展汇集了全球16个国家的版画艺术家共近170多件作品,展示了版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版画艺术的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印刷、数码版画等不同媒介的展示,观众得以感受到版画艺术的全面发展。同时,展览也以中国的“丝绸之路”为线索,展示了中国传统版画如何影响和促进了古丝路沿线国家的版画及印刷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版画技术的回流和中西版画之间的交流。

《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展览现场,2024年3月

我认为这种策展方式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打破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身份界限,我们创造了更为开放和共享的创作环境,使艺术家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展览的策划和实践中。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通过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展示了版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全球影响,拓展了观众对版画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进程。

其次,我也注重在策展中融入观念和实验性的元素。策展不仅仅是展览布局和作品摆放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于观念和实验的实践。通过引入跨学科的思维,我尝试将哲学、社会学、科技等不同领域的思想与艺术作品相结合,以创造出更为引人深思的展览体验。这种实验性的策展方式使观众不仅仅是在观看作品,更是参与到一个思想实验和艺术互动的过程中。

《版画·丝路——2024上海国际版画展》展览现场,2024年3月

在策展的过程中,我也强调展览空间的整体性和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精心设计展览的空间布局、灯光效果、音响设备等,我试图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展览的氛围中。这种整体性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更是为了创造一种超越传统展览的艺术场景。这种策展方式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我将策展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不仅仅强调展览中作品的呈现,更注重整个过程的艺术性和观念性。

这种拓宽了策展的定义,使其更贴近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实验性。引入不同领域的思想和实验性的元素,推动了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角度。通过注重整体性的展览设计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强调他们在艺术体验中的主动参与感。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设计推动了观众与艺术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实践有助于推动当代艺术朝着更为开放、多元、实验性的方向发展。

Q4:请谈一谈您平日的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如何展现出您作为青年艺术家的后发之力?

A4: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围绕着“实验性与跨界”、“社会参与和反思”、“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开放性的创作过程”、“环保与可持续”这几个关键元素,这些元素反映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艺术家方小龙创作工作照 ©️方小龙工作室供图,

摄影:邬昊、何晶晶

我强调实验性的创作过程和跨界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媒介、技术和材料,我试图超越传统的艺术边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实验性的态度让我的作品更富有创新性,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与挑战。

艺术家方小龙创作工作照 ©️方小龙工作室供图,

摄影:何晶晶

在我的创作题材中我也关注社会议题,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我的作品常常涉及到人与城市、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等主题,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探讨,我尝试引起观众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家方小龙创作过程图 ©️方小龙工作室供图

我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计算机生成艺术等技术,我尝试创造出具有科技感的艺术作品。这种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体现了我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我作为青年艺术家在技术应用上的新思维。

艺术家方小龙与音乐人魏晓熙共同创作过程图 ©️方小龙工作室供图

我倡导开放性的创作过程,注重与观众和其他艺术家的互动。我相信艺术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应该与观众、社会以及其他创作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不仅让我的作品更具有共鸣力,也使我能够从交流中不断吸取新的灵感。

艺术家方小龙英国伦敦工作室现场照

我的这些创作理念反映了打破传统观念,通过实验和探索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同时,我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关注社会议题,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社会和其他领域的互动,使我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活力和思考。

Q5:青年艺术家普遍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有着接受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潮的优势,对个人在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计划?

A5:我认为国际化的视野和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潮的接受优势对未来的创作至关重要。在我的个人未来创作计划中,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艺术合作与展览项目,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策展人以及观众进行对话。通过与国际艺术圈的互动,我希望能够深化对全球艺术潮流和不同文化观念的理解,为我的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灵感和多元背景。

我也将继续关注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我希望能够拓展创作的可能性。

我也计划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关注社会议题,并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思考。在创作中,我也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选择环保材料,倡导可持续的艺术生产方式,以艺术的形式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这也是我未来创作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我未来的创作计划将以开放性、实验性和多元性为主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将保持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不断拓展创作的边界,致力于通过艺术为社会和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并通过艺术的语言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